我市“建设者之家”是云南首个集“党务、劳务、技能培训、志愿服务和权益保障、民族融合”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治理平台。“建设者之家”以“用心学党史,真心办实事”为工作要求,以劳动者、企业、社会需求为导向,聚焦群众“七愁七盼”问题,特别是在解决群众“盼就业”问题上下功夫,把党的初心使命、为民宗旨、群众观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,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变为为民办实事的成果。
一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,提升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聚合力
一是以“聚焦需求,服务群众”为出发点,建立由市人社局牵头管理运营,联合团市委、市总工会、市妇联、观澜街道青云社区“大党委”、市司法局、市卫健局等部门的“党建联盟”模式,充分发挥流动党员“联络站”“服务站”“管理站”作用,为务工人员能随时找到组织提供了一张“党建名片”。同时,坚持以单位党组织“组团式”服务为主导,在职党员“志愿式”服务为辅助,在“蒙自建设者之家”先后针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开展关爱活动,针对周边住户及临时务工子女开展小候鸟课堂等活动10场次,志愿服务55批408人次,协调办实事10件,提供公共医疗、法律咨询服务2000余人次,开展医疗健身等各类公益文艺活动38期次,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体现到帮助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的具体行动上。
二是党建引领就业服务的重要载体。在新组建3个培训学校联合党支部的基础上,引导入驻8家劳务公司,13家培训机构,整合党群资源、信息资源、培训资源,为外来务工群众提供的集党务、劳务、便民、权益保障、技能提升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,联合开展疫情防控培训和外出就业引导性培训12期次,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700余人次,努力让劳动者实现“技能在手,就业无忧”。
三是坚持城市基层党建引领文明实践,在“建设者之家”加载“文明市民荣誉超市”,以“小积分”撬动“大治理”,通过为参与城市治理的市民记分、记功、记荣誉,逐步实现把观众变群众、客人变主人、旁观者变成参与者、人人都变成文明人的良好态势,助推“信仰之城、首善之城、幸福之城、魅力之城、善治之城、共享之城”建设。
二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,提升“幸福之城”吸引力
一是构建线上线下、城乡一体就业服务模式。线下将“建设者之家”品牌从市区延伸至劳务输出相对集中的乡镇,建成11处“建设者之家(就业小站)”;线上推广应用“建设者之家招聘”微信小程序,同时,探索以乡镇“就业小站”为服务点,村委会建立“就业服务”微信群,村小组建分群,收集劳动力的务工信息的工作机制,不断帮助就业供需双方搭建线上沟通桥梁。截至目前,登记用工企业2678家、提供岗位4.7万余个,登记站工数量474人,灵活就业人员3623人,提供找工7万人次,开展现场招聘活动13次,跟踪回访591家企业和1407个求职人员,70%人员实现就业。
二是积极推动就业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2020年以来,利用“建设者之家”的综合服务阵地功能及区位优势,开展“点对点、一站式”输出劳动力共239批次715车24871人,实现了农民工“出家门就能上车门,下车门就能进厂门”,成为全州抗疫复工的主阵地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8554人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.27万人,印发《蒙自市外出务工温馨提示手册》2万余份,将民族团结融入到各族群众就业创业、社会保障、劳动维权等工作中,夯实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。
三是助推企业发展。依托“建设者之家+就业小站”,扶持创业675户,发放贷款9475万元。其中,全州首家完成“贷免扶补”州下达任务,创业担保贷款较去年任务数同比增长52%;有针对性的对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培训,抓住企业“用人”的着力点,守好人才关口,打消企业对于“无人可用”的后顾之忧;紧扣企业发展的关键点,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,把政策的“含金量”彻底释放出来,实现5家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。
三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,提升“盼就业”的服务力
一是在三个片区布局“建设者之家”,重拳出击根治“马路劳务市场”带来的社会治安隐患,已组织专项规范整治行动3次,志愿宣传劝导服务活动420期次,参加人次达4800人次。
二是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推动“最多跑一趟”扩面提速。围绕群众办事的“堵点”“难点”“痛点”和经办管理的“风险点”,简化优化服务流程,改进窗口服务方式,改善人社服务体验,梳理“最多跑一次”事项96项,取消各类证明材料24项,精简所需资料30项,压缩幅度最大的经办事项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缩为1个工作日。
三是以助力解决“办事愁”为出发点,于今年7月建成全州首个“办不成事”窗口,发挥倒逼作用,主动给予群众帮助,实行兜底服务,将“办不成的事”一帮到底,“办不了的事”给群众说清道明,自设立以来,成功解决10件“办不成事”,涵盖社保、城建、劳动权益保障等类别。(市人社局 杨桔)